湖南大学启动建设MBA信息综合平台

 

     东约科技承建湖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该平台包括MBA门户网站、教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平台、校友资源管理系统、SMS平台等内容,目标提升湖南大学MBA品牌价值,同时为湖南大学MBA中心提供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办法。

     该平台将于近日推出。

MBA信息综合平台:http://www.eastyork.cn/new3/project03.asp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mbazd.com www.embazd.com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lnimba.com www.chiemba.com
华南理工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scutmba.cn
暨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jnmba.com
湖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正在建设中...
郑州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mbazzu.com
上海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shucenter.com
对外经贸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正在建设中...

 

暨南大学启动建设MBA信息综合平台

 

     东约科技承建暨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该平台包括MBA门户网站、教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平台、校友资源管理系统、SMS平台等内容,目标提升暨南大学MBA品牌价值,同时为暨南大学MBA中心提供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办法。

     该平台已经发布www.jnmba.com

MBA信息综合平台:http://www.eastyork.cn/new3/project03.asp

相关链接: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mbazd.com www.embazd.com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lnimba.com www.chiemba.com
华南理工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scutmba.cn
暨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jnmba.com
湖南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正在建设中...
郑州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mbazzu.com
上海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www.shucenter.com
对外经贸大学MBA信息综合平台  正在建设中...

教育部拟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从今年开始,我国将建立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今年年底,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士都能从网上获得评估结果。

   据了解,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开始对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的探索,共完成对254所学校的评估,其中合格评估192所,随机性水平评估46所,优秀评估16所。教学评估工作的开展,促进高校加大了经费投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估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转变政府职能,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建立5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教育部拟成立“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由中介组织对高校进行评估。

   在对高校教学评估的同时,逐步发展到专业评估,教育部将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发布制度,建立数据库,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将把“质量工程”的有关内容纳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国家和社会检查评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教学状态数据库”将包括教学、科研、就业等数据,数据由学校提供。今后教育部将每年检查数据的真实度,随时向社会公开。这一数据库将于今年年底公布,以促进高校办学质量,增加社会对高校的了解。但他也强调,这一数据库重点反映高校的教学状况,但与“大学排名”不同。

教育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转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释义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工程的提出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教育部也及时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经过“985一期”、“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资源建设方面,经过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走在了国内前列;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政务信息化、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大学生就业及网络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等方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就必须以创新求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增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上不断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从2002年12月起,教育部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专题建议方案的起草为契机,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团结相关司局,充分依靠专家,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原则和整体构架,经不断凝练和完善,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最终文本。

  二、工程的表述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内容表述如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和网格(ChinaGRID)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建立高等学校在校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三、工程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制定,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全局勾勒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具有丰富内涵,下面从建设目标、发展原则、总体方案、管理体制、主要任务等方面具体解释。

  1、建设目标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高校研究基地信息化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发展原则

  为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采取以下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强化应用

  ●人才支持

  ●项目示范

  3、总体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信息系统间的交互、共享和集成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规范尚未普及,管理体系亟待加强等问题。其总体建设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主要支撑环境组成。

  该方案包括:

  硬件平台。CERNET是目前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业务运行的主干网络,经过前期工程建设,CERNE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带宽水平和用户规模,但其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能力仍有待加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有待于进一步扩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因此,本项目将进一步升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平台,包括主干网扩容、改造、卫星转发器扩容、节点扩展等方面,构建起真正满足新世纪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天罗地网”。

  应用支撑平台。经过前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少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配备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各自为战”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构建、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调度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以及利用网格计算、数字版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供公共应用保障,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是本项目的建设重点。

  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着重为所有国内教育行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门户,使目前的多点服务统一为“一站式”服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的集成,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教育行业各具体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则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科研基地数字化环境和教师信息化系统、高校学生信息服务体系与国家地区分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等具体领域的内容。它们直接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技术攻关。由于推动教育信息化项目尚有许多关键技术要面对,比如网格计算、信息交换引擎、数字版权保护等重难点关键技术需要专门攻关解决,以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理体系。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广后,必然面临现有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新状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符合需要的管理体系,甚至考虑成立新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中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运作。

  标准规范。专门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建立保障体系,普及教育信息化标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规范化健康发展。

  法律法规。建立一套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运作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法可依。

  培训服务。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训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人才培养。为国内信息化建设准备相应的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4、管理体制与措施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实施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等关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交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依照国家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过程管理。

  (2)充分依靠专家,实行科学决策

  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行政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决策科学化。

  (3)强化规范标准,实施资源共享

  加快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框架下,联合各单位,制定教育行业和语言文字信息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4)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持续发展

  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地方要增加配套资金。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试点工作、补助中西部和特困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稳定投入,持续发展。合理确定并提高应用软件和资源的投资比重。

  (5)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参与

  要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鼓励企业和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6)加强管理研究,实施效果评估

  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软课题研究,重点进行信息化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法规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收费标准、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研究。要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效果评估与实施监督机制。要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评估。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实施项目评估。

  5、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重大应用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浓缩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在上述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为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还需要完成许多具体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干网升级和扩展,完善CERNET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扩容工程,建立大规模卫星教育应用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罗地网”;建设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以及数据共享、目录注册、网格计算、数字版权、安全认证等公共服务,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加大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鼓励教育软件开发企业与大学和有条件的中小学进行合作,探索适应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育软件产业开发基地和产业化集团。

  (3)实施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提高教育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继续进行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建立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和共享,开展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实现基地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为社会提供服务。

  (4)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和社会提供文献资料服务、项目成果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支持服务,为管理部门和教育行业提供管理服务,提高网上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5)配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远程教育监管系统,建设公共信息服务与在线政务平台,提供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开展教育政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

  (6)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高层次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数以百万计的中初级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7)实施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速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各种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开发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相关测试系统,保证标准评测、应用与推广的顺利进行,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认证中心,推动测试实验室建设,开发与标准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的研究,强化对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献计献策。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一定会取得较大成功,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的春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学校的电子校务(以下统称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起步。教育部机关的办公信息网已经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高等学校的办公业务网络进行联网信息交换;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一批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招生、学历认证、科研等数据库和文件文献档案等教育信息资源库;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电子信息网站。这些工作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效率,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以及促进社会对教育的监督,起到重要作用。

  但从整体上看,教育电子政务还存在一些问题,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不畅,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应用水平不高,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体系缺乏,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亟待完善;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目前,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还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为了加快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教育系统的实际,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

  1.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强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开性,推动教育的振兴和发展。

  2.应坚持的原则是:

  (1)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在我部的统一协调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2)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的原则。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级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

  (3)坚持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制定教育行业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总体目标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推进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电子化水平。
近五年具体目标是:初步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参与国家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一批教育业务的监管和应用系统并发挥作用,使教育管理与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建设教育政务应用平台;完善以教育部政府网站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招生考试与就业服务系统;完成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培训体系、研发体系、安全体系和支援应急系统。

  2.主要任务

  (1) 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行教育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整合,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2) 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实施教育电子政务示范工程。

  (3) 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建立以教育部政府网站(http://www.moe.gov.cn)为核心的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4) 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公共的学校信息发布检索平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服务,部分面向社会服务。

  (5) 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实施国家政务信息标准,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框架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各类学校发布信息规范、教育信息编码标准、政务网络及设备参考标准和视频会议接入标准等,为全国教育系统信息联网和政务信息的共享铺平道路。

  (6) 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采用网络课件(远程教育)、专业进修、本地培训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逐步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技术队伍,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

  (7)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制、采购和配置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法规和保密制度,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方式方法,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分析、数据抽样调查和数据与信息挖掘等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三、教育电子政务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教育部办公厅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推动落实。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具体实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2.整合资源,互连互通

  要利用国家政务网络平台,使用国家信息交换标准,实现与我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信息交换。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市教育网、校园网、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等软硬件资源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要逐步规范业务流程,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上。

  3.示范带动,分步实施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各级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我部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开发,在全国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部门、学校进行试点,通过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示范项目,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4.多方投入,确保建设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采用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做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的电子政务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解决。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对部分服务性业务可以实行合作等形式,加快建设步伐。

  要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和提高应用软件的投资比重。要组织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进行评估。

   5.强化服务,加强培训

  教育电子政务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服务的意识,增加网上业务,将为社会的信息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之一,推动政务规范和政务公开。

  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办公应用系统的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的专业人才技术维护队伍。

  6.完善制度,保障安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保密局的安全管理要求,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规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办公自动化等重要业务必须依托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和人员建设和管理。

  要建立并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加密和电子认证技术,确保信息安全。要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政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