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之研究

 
 
周梅群 吴 华

 

  【摘要】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网站是这种发展的具体体现。如何对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网站进行评价以提高其质量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根据整体完备性、科学合理性和简易可行性原则,从内容、技术、效用性和发展性角度建构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并力图通过不断的论证与改进,发挥它对建设者、决策者以及使用者的鉴定作用、诊断作用、导向作用与决策作用。

  【关键词】教育网站; 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信息化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网站构成了中文网络教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何采用适宜的评价方法规范教育网站的秩序、提升教育网站的建设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教育网站评价的原则

  1.整体完备性原则  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因素、多层次性。要对教育网站的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全方位评价,不能以偏代全、以局部代替整体,同时还要抓主流、抓本质。

  2.科学合理性原则  科学性要求评价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评价的手段、方法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有准确的含义和理论基础。合理性要求各指标有相对独立性,能协调一致,从不同侧面反映目标的要求,切忌相互矛盾和冲突;同时又不能重复和出现等价指标,造成重复评分现象。

  3.简易可行性原则  评价应尽量简化,至于指标的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同时组织实施也不可繁杂,努力做到简便易行。

  二、 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来说,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大体经历三个步骤,即确定评价指标、分配指标权重以及编制评价标准,每一步骤又包含相应的环节和方法。

  1.指标项的确立  评价指标项的确立是设计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本文根据教育网站的内容及网站信息资源的特点,对教育网站评价目标进行了分解,确立了教育网站的内容、技术、效用性及发展性四个一级指标,然后采用聚类分析,听取多方意见,最终获得了如下图所示的二级指标体系。

  2.各指标项权重的分配  教育网站评价指标确定之后,由于各指标对评价目标的贡献程度不一,因此还必须对各个指标进行加权。本文涉及的主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加权和评价总分加权。所谓评价指标加权是指将权数指派到各个一级指标上去,然后逐步依次指派到下属指标,直至最末一级指标。评价结果计量时,直接按分配到末级指标的权数计算。在指派下级指标权重时,可将本级指标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将下级指标对本级指标的贡献程度按比例指派,而下级指标的权重实际上是将上级指标的权重与下级指标重要性所占的比例相乘。涉及的人员有教学专家、网站技术人员、使用者等。

  3.编制指标体系标准  编制指标体系的标准主要指界定评价指标的等级要求。本指标体系中划分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并对它们进行了标度的确定。分别为“1~0.8”、“0.8~0.6”、“0.6~0.4”、“0.4~0.2”。

  三、 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的解析

  1.内容评价

  全面性  信息总量能衡量出一个信息服务机构的规模和水平,但因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存储格式也非常丰富,因此获取这个指标的具体数值是相当复杂的;学科领域指涵盖哪些学科或主题,收录学科范围广泛程度如何,是否有遗漏;所收信息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有文字信息又有图像信息;是否有本国、本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又包括世界范围内主要语言文字的信息;是否提供原始文献、提供资源链接,相关书目索引是否既提供一次文献又提供二次文献;是否包含多种形式的电子文献。

  准确性  体现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网络教育新理念,把教育改革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是否正确、真实、客观,符合事实标准;语法及拼写正确度,正文是否采用了标准的字体、字号,编排结构以及文件格式是否规范;信息是网站权威人士自己撰写的还是转引其他权威性机构、组织或个人的,出处是否清楚标出,是否是权威机构的正式站名,是否提供著者、网站创始人或管理人的联系地址,若涉及到版权问题,是否给出版权所有者的姓名。

  权威性  信息是否可靠、可信,著者可否清晰识别,作者或信息提供者在本专业领域是否有权威,信息是否被其他权威站点摘引、链接与推荐。

  艺术性  指在主题确立、站标制作、版面布局、色彩搭配、文字设计、表格运用、内容加工上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新颖性与个性化;创意水平指首页创意是否有特色,是否能激发浏览的情感;构件组合指页内模块布局是否重点突出,构件的搭配是否富有美感,有用的内容是否至多在三次点击之后就能找到,且页长不超过2~4屏幅。文件过长时,是否设有标签可链接到同一页的主要部分;网站上的信息是否独一无二,与其他网站相比,有何优点、特征及附加价值;感染力即网站是否具有说服力,能否激起学生的喜爱与探求。

  便捷性  指整体设计是否以人为本,用户界面是否友好,是否有指南、导言等帮助信息。帮助信息是否清晰、方便查阅,是否有帮助键、图表或目次,进退是否快捷,每个网页是否有直接返回起始页或网站主页的功能键,信息是否可以打印、下载等。

  2.技术性评价

  导航设计  内部链接是否丰富,且不仅有文本还有图像、声音信息等,所链接资源是否与主题相关;框架是否清晰,信息组织方式单一还是多样,是否按主题、学科、形式、读者对象分类。

  信息组织  信息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各屏幕所含信息是否适中、平衡;信息服务效率是指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是否富有实效。这可以通过信息的更新频率、信息分布的日期来判定。

  管理技术  管理规范表现为管理方式和手段的科学化、标准化、合法化。内容包括站点设立与站名规范、域名规范、信箱规范、站点信息与网页格式规范;管理全面指是否对网站经常维护,更新内容、删除垃圾、优化性能、加强安全、增强稳定性与信息的可靠性,网站是否有专人维护,网址是否经常变化,变化时是否有通知等。

  检索功能  检索方式单一还是多样,是否既可分类浏览查找又可直接输入检索词查找,可否按题目、关键词等多种途径检索,是否提供高级查询方式,对所查信息是否有选择与限定自由,如对文献类型、出版时间、形式等进行选择、限定。响应速度是体现检索功能效率的重要指标,主要体现在是否链接迅速、等待时间短、下载速度快。

  其他数据库技术使用指是否采用ASP、SQL、PowerBuilder、Access等工具开发网上数据库,采用CGI、API、ODBC等途径,实现用户与数据库的访问链接,申请使用ISP提供的BBS、讨论组、技术器、留言薄使网站信息数据库的类型和功能丰富;综合技术使用指是否充分地使用了流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上视频点播技术等。

  3.效用评价

  交互性  网站是否提供了交互的手段以及手段是否丰富;用户参与度指用户与网站利用以上手段交互的频度,如利用交互手段的用户比例、总使用量等;网站是否为用户提供了丰富便利的交互场所,对用户的影响力、回应力如何可以从用户停留时间及用户注册数量中体现出来,而后者是以后给网站带来经济效益的潜在用户。

  效益性  教育效益体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固定用户、数量较大的浏览者及潜在用户,用户的参与度高、学习效率高、满意度高;经济效益体现在合理的“投入产出比”,网站安全、可靠、故障小;信息流量大、节省用户时间;并通过收取资源使用费、广告费及其他合理费用,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网站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信誉好、与用户、员工、投资者、政府部门及竞争对手等社会关系的融洽是网站所要追求的社会效益。

  4.发展性评价

  影响度网站首页点击次数用来反映网站被用户重视的程度和网站的地位。同时,用户访问量的变化还可以反映出网站的管理运行状况。访问量指标可通过网站技术器或其他技术途径获取;被其他网站链接情况,包括被链接的网站、网页和涉及的数量;资源增长率体现在资源总量、种类的不断增加,及能满足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技术进步率指能不断引进、使用、创造技术,在同类网站中处于技术领先水平;信息更新周期指信息更新是否快速、及时,是否每天有变化、清理、检测,一般每年应改版1~2次;国际化程度指是否方便非汉语或非标准汉语语言文化的访问者。

  【参考文献】

  [1]陈美玲,柳栋,武健.教育主题网站的分类、概念与作用[DB/OL].http://www.being.org.cn/theory/etw20031.htm.

  [2]王晓丽.基于专业类网站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2(10).

  [3]颜海.档案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档案管理,2003(1).

  [4]彭绍东,周鸿彬.教育网站的类型与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2(6).

  [5]志红,薛理银,吴涛.教学软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6]赵仪,赵熊,张成昱.专业网站的评价指标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

  [7]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8]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

  [9]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10]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摘自《开放教育研究》

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加强对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管理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我国的互联网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的现象,所谓纵强就是指部门的系统比较强,横弱是指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等问题。为此,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应该认真考虑并切实解决物理线路的互联互通问题。

  尽管我国教育网络的建设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与发达国家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网上教育资源建设问题,和怎样才能使教育资源共享变为现实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网站虽多,但网上教育资源并不多,而且很多网站的教育资源或彼此重复或覆盖面狭窄,可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例如,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BECTA)在2000年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研究信息与通讯技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通过对2110所学校的对于信息与通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具备良好信息资源的学校77%学生达到了要求的水平,从而显示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英国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注重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并于1998年建成了全国的教育门户网站—全国学习网络(NGfL),以求联接所有的学校与教育机构。经过几年建设,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而且具备功能强大的搜索功能。同时英国也注重建设面向教师的网络资源,2000年8月,其教师网(TeacherNet)开通,这是专门为教师准备的门户网站,使教师简单地获得相关信息与服务,包括进入政府和协会为教师准备的网站。

  我国各种类型的网络教育网站名称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现有各类以教育为名的门户网站达1600多个(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教育部正式批准大学设立的网络教育学院),但真正做得好的不多,亟需加强管理。为此,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上,除需对现有教育类门户网站进行必要的管理外,还应加强现有网络内的教育资源的整合。要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资源综合平台,对大学、中学、小学等教育单位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国家各种工程、计划所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加工。在教育信息网络内,为不同教学、学习阶段的教师、学生和社会有需求人员提供权威的、可靠的教学信息及资询服务。建立适合中小学生上网的内容安全、家长放心的绿色网络工程。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安全的防护体系。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讲座、行政和经济手段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1)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2)各类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领导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3)教师要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

  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4)学生应培养现代化学习观念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5)积极利用媒体等手段向社会不断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已经连接到学校、单位以及家庭。就大部分家长来说,可能只看到互联网的皮毛,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内涵不甚了解,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公共网络场所疏于管理,使社会上一些人士及一些家长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做个不恰当的类比: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有害信息的危险就象汽车可能出车祸的危险一样,我们并没有因为可能出车祸而不使用汽车所带来的方便,或不发展汽车工业。既然互联网的功能利大于弊已成为共识,在现阶段,媒体就不应过分渲染互联网的弊端。相反,媒体更应该加强宣传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各方面带来的方便,宣传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提高公民主动学习和使用互联网的意识。

  进一步加强“校校通”建设的组织和领导

  “校校通”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对中小学教育信息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但建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校通”对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校园网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等现象。

  “校校通”工程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于2000年底开始启动,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校展开,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上海、江苏等地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但是,在校园网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课件建设和师资培训的现象,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所以,在推广“校校通”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部应是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对“校校通”工程来讲,教育部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更多的起到倡导者、规划者、组织者的作用。“校校通”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校校通”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校校通”的规划应与CERNET全国主干网的建设和发展统一考虑。具体工作可考虑发布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参考意见等,以保证网内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校校通”的具体建设应多发挥当地政府和学校的作用,包括建设资金的筹措。CERNET应提供优惠的接入条件和技术支持。教育部应更加明确地将CERNET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干网,更多地支持CERNET的建设和发展,其它的所需经费可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2)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参与,统一部署

  省市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统一规划指导意见下,参考技术标准,开展“校校通”建设,把“校校通”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扩展平台。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要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教育培训工作。同时积极规划本地区教育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多方筹集经费,建成后接入国家教育信息化主干网(CERNET)。

  (3)各级学校应提高现有教育网络的使用效率

  不管是国家教育网,还是“校校通”,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后还是应该体现在使用上。当年互联网建设之初,社会各界也曾担心使用问题。我们当初曾将互联网比喻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教育信息化来讲,所谓“路”就是指现在建设的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已建成一定规模。“路”上要有“车”、“车”上要“货”,同时“车”要有人开,“货”要有人用。重要的是要有“货”和“人”,“车”可以理解成网站网校,“货”就是教育信息资源,但最主要的是要由人—教师和学生来使用和掌握。

  “校校通”工程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使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据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校园网,由于观念和习惯等原因,大概有50%以上没有真正发挥互联网应有的效益,中小学尤其严重。为此,除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外,迫切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现有教育网的使用效率。

  (4)“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校校通”工程是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因而,“校校通”不应理解成“校校建”。有些学校单纯地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联通了互联网,做几个漂亮的页面就是实现了“校校通”,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中小学校校园网在解决了通网络的问题后,网络教育资源不应重复建设。即便是重点学校也应该意识到名校也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一个学校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各地方,应针对本地区信息资源状况及学校具体情况,保证网络畅通。

  另外,就是从省市和国家层面上,要优选课程课件,开发大量适合各层次需求的课程、节目或软件,放在电视台和大型教育资源网站上,使有需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像遇到SARS这样的突发灾害,能保证网络畅通,使学生、教师在家中能进行学习或教学,尽量减少损失。特别对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由于受人才、资源、信息及经费限制,应重点解决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尽量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5)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转变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国家、学生、教师职业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

2004教育信息化之新举措

 
转自《中国教育报》
 

  2004年是落实新一届政府教育工作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关键一年。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教育信息化将会有些什么举措呢?

  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旨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这一工程内容包括:加快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建设,促进建立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推动示范性网络学院、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研究开发数字化实验和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开放实验系统;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点评】

  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意义。

  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今年将着力抓好中西部地区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三种模式(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在农村小学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建设,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来源多样化。积极配合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点评】

  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在数亿人口的广阔大地上,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目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先期试点进展顺利,已安排资金13.44亿元,更大范围的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但要使这项工程真正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教学应用: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在“用”字上下功夫,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上下功夫。

  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中央电大与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确定,今年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办法、服务规范、质量标准;进一步引进合作高校,规范学习中心的建设,重点做好非学历教育及培训项目的学习支持服务;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课题研究。

  【点评】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于2002年12月启动,进展迅速。2003年,中央电大和电大在线共同组建奥鹏远程教育中心,负责体系的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具体工作,中央电大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将对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教师教育逐步信息化

  从传统手段向现代化手段转变,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创新,是2004年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形成“人网”、“天网”、“地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使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益和水平。

  【点评】

  我国有1000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脊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大规模、高水平、高效益地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而学会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师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实现教师教育领域的联合,沟通各种教育形式,建立和依托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将成为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使迅速提高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成为可能。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

  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为目标,今年高校将继续探索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点评】

  坚持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有力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将在凝心聚力、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振奋精神、推动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内容,立体、互动的宣传教育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深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为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健康、稳步发展,在积累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将于2004年上半年陆续推出《标准》其余三大部分,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标准、网上交换规范和教育管理软件设计规范,从而形成我国最为全面、系统、创新和集成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对于我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点评】

  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经过1年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得到了教育系统广泛的认同。《标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新的一年还需要加大《标准》实施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继续推进《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广泛开展《标准》的培训和普及;组织检查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标准》应用情况;成立教育管理软件评测机构,建立健全教育管理软件准入制度等一系列的推广配套工作。《标准》的实施将会使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引导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向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教育信息化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转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释义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摘自《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工程的提出

  信息技术是当今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社会许多领域对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并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均衡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发展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信息化建设,从上届政府开始,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教育部也及时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经过“985一期”、“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平台建设方面,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资源建设方面,经过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建设,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资源体系的雏形;大学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走在了国内前列;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解决了困扰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开创了东西互动、资源共享的全新网络联合办学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在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方面,初步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工作,为异构系统的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网格技术研究与应用、教育政务信息化、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大学生就业及网络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基础网络设施和资源建设的投资效益。

  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适应学校和各类最终用户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短缺,标准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限制了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息孤岛”;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东西部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等方面。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解决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就必须以创新求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增强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想观念、技术水平上不断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从2002年12月起,教育部以《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专题建议方案的起草为契机,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团结相关司局,充分依靠专家,经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原则和整体构架,经不断凝练和完善,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最终文本。

  二、工程的表述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内容表述如下:

  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和网格(ChinaGRID)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建立高等学校在校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三、工程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满足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制定,从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全局勾勒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蓝图,符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指导今后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具有丰富内涵,下面从建设目标、发展原则、总体方案、管理体制、主要任务等方面具体解释。

  1、建设目标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旨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整合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缩小东西部信息化水平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高校研究基地信息化程度,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2、发展原则

  为保证总体目标的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采取以下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强化应用

  ●人才支持

  ●项目示范

  3、总体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信息系统间的交互、共享和集成不够,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规范尚未普及,管理体系亟待加强等问题。其总体建设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主要支撑环境组成。

  该方案包括:

  硬件平台。CERNET是目前国家教育、科研机构业务运行的主干网络,经过前期工程建设,CERNET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带宽水平和用户规模,但其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能力仍有待加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建设一期工程已完成,有待于进一步扩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规模。因此,本项目将进一步升级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硬件平台,包括主干网扩容、改造、卫星转发器扩容、节点扩展等方面,构建起真正满足新世纪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天罗地网”。

  应用支撑平台。经过前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少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都配备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各自为战”现象较为严重,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国家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构建、实现数据共享、统一调度和安全认证等服务,以及利用网格计算、数字版权保护等先进技术提供公共应用保障,建设国家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是本项目的建设重点。

  服务体系。国家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着重为所有国内教育行业用户提供统一的服务门户,使目前的多点服务统一为“一站式”服务,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国内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对现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资源/应用的集成,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教育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教育行业各具体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则包括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科研基地数字化环境和教师信息化系统、高校学生信息服务体系与国家地区分层次的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等具体领域的内容。它们直接服务于教育信息化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技术攻关。由于推动教育信息化项目尚有许多关键技术要面对,比如网格计算、信息交换引擎、数字版权保护等重难点关键技术需要专门攻关解决,以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理体系。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广后,必然面临现有管理体系不能适应新状况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新的符合需要的管理体系,甚至考虑成立新的管理机构来负责中国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运作。

  标准规范。专门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建立保障体系,普及教育信息化标准,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够规范化健康发展。

  法律法规。建立一套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运作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法可依。

  培训服务。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培训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人才培养。为国内信息化建设准备相应的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4、管理体制与措施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实施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理顺各级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网络基础设施管理等关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交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依照国家重大项目管理办法实施过程管理。

  (2)充分依靠专家,实行科学决策

  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行政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决策科学化。

  (3)强化规范标准,实施资源共享

  加快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统一框架下,联合各单位,制定教育行业和语言文字信息标准规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4)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持续发展

  国家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地方要增加配套资金。中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试点工作、补助中西部和特困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保证教育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稳定投入,持续发展。合理确定并提高应用软件和资源的投资比重。

  (5)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参与

  要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鼓励企业和学校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6)加强管理研究,实施效果评估

  开展教育信息化相关软课题研究,重点进行信息化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法规制度研究制定,相关收费标准、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信息化评估体系的研究。要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效果评估与实施监督机制。要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评估。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实施项目评估。

  5、主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涵盖了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重大应用等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浓缩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在上述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为完成预期建设目标,还需要完成许多具体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主干网升级和扩展,完善CERNET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扩容工程,建立大规模卫星教育应用平台,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罗地网”;建设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以及数据共享、目录注册、网格计算、数字版权、安全认证等公共服务,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加大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开发,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鼓励教育软件开发企业与大学和有条件的中小学进行合作,探索适应教育软件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教育软件产业开发基地和产业化集团。

  (3)实施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提高教育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继续进行大学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博物馆建设;建立网上共享实验环境,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和共享,开展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化管理程度,实现基地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国家级高校学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高校人才资源的深度开发,为社会提供服务。

  (4)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和社会提供文献资料服务、项目成果服务、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支持服务,为管理部门和教育行业提供管理服务,提高网上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力和管理水平。

  (5)配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教育政务信息化工程。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的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建设远程教育监管系统,建设公共信息服务与在线政务平台,提供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开展教育政务信息化示范工程,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

  (6)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扩大高层次软件人才和软件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加强对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数以百万计的中初级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7)实施教育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速研究制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各种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开发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相关测试系统,保证标准评测、应用与推广的顺利进行,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化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认证中心,推动测试实验室建设,开发与标准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标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对教育信息化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的研究,强化对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创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献计献策。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战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一定会取得较大成功,我国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的春天。(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浅谈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


折江台州学院信息技术中心  应哲

    教育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自文字的产生、印刷术的发明以来的又一次巨大变革,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素质要求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需要以变革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走向教育现代化。这两方面都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支撑,教育信息化是我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是什么,对此目前尚无一致的定义,一种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定义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统工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它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的是涉及教育与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等,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的更新与变革,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首先,教育信息化带来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都环绕着传授知识这个中心展开。但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屯。因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表明: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也就是说,一个大学生在一年级学到的知识,到毕业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过时了。按这样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守着仅有的知识不放,不能掌握和驾驭新的知识,是无法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现代社会的,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不知所措。相反,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会在现代社会游刃有余。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教育的“知识观”、“学习观”和“人才观”上进行根本的变革,将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这个轨道上来。

    其次,教育信息化给教育目的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我国一直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和突出的是教育的政治性和社会性,五、六十年代,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九十年代,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其中,对人的个性发展这一自然属性的一面是体现得不够的。教育信息化促使高等教育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化、大众化,远程教育、网络大学、虚拟教学的出现,数字校园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这就进一步为人的个性发展、素质提高创造了条件,使得高等教育的目的在原有的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增加了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一自然属性。

    其三,教育信息化给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这主要体现在办学开放化、学习社会化、教学个别化、教育终身化四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从象牙之塔走向了社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办学机制越来越透明,高等教育逐渐融入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可以按需所取地选择学校、教师及至课程,这是高等教育办学开放化的一面。另一方面,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竞争压力增加,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学习,接受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需要已经成为社会性的需求,未来的社会将是学习的社会,人们需要随时随地地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将更加社会化、终身化。教育信息化也使教学个别化成为了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将使得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教学计划更加柔性,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可设计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其四,教育信息化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用“新、大、综”三个字来概括。借助于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检索功能和资源共享,我们的每门课程可以吸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摆脱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更好、更便捷、更精炼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增大了每节课的课容量。同时,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教学内容博收众长,更具综合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言传身教,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突出双向性、参与性、互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对话、商讨、争论等活动,更多地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协作式学习,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五,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扮演着“知识传授权威”的角色,知识的传授以单向传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单向传输模式,学生除了通过教师的传授接收知识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直接搜索和接收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方面处于和教师同等的地位,并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真正从被动学习者转为学习的主人,师生间的角色因此发生了互换,学生将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高级合作伙伴”。

    其六,教育信息化给教育评价制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我国,对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主体是政府,教育评价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来组织实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将更加透明、更具有开放性,社会对学校的关注也将更紧密、更加深入,教育评价的主体也将由政府转向社会。在教育评价的内容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价,将由以前的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指标转到更多地侧重资源建设等柔性指标上,二是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将由以前的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由单纯的以考试为主,向考试、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转变。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谁占据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个制高点,谁就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开展。

    一是切实提高对高校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对于信息化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有过很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朱镕基总理也说过:“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与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中,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他们的高度重视是不可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因此,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是重视以校园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网的建设要注意适当的超前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在信息点的分布上要考虑重要教学、科研、信息检索等空间的数据密度。同时要搞好数据中心和应用软件建设,建设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三是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购买,二是自己开发。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开发和制作标准、规范、有特色的信息资源,建设集电子教材、课件、学术文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要遵循统一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和利用。这方面,教育部已经于2002年正式发布实施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中国教育信息化  技术标准委员会也正在着手制订有关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建设四方面的队伍,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其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技术维护人员队伍,及时处理排解网络、计算机设备及应用软件等的运行故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其四是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事物,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都不长,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建设和组织一支相应的理论研究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五是增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发展信息产业。教育信息化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高校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高校可充分发挥自己在信息学科方面人才和科研的优势,加快推动信息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地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机遇,正视问题,加紧建设,我们可以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做得更多,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会在变革和创新中有一个较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