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山东济宁医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数字化网络化使世界形成了一个没有边界的信息空间,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爆炸的现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应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已箭在弓上。数字化校园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广泛而又深刻的联系,更多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生求知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1.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以作者之一所在院校为例,已完成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有:(1)2000年10月份建成了千兆以太校园网,接人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met),并成为所在城市地区主节点。(2)采用ASP等技术自主开发了学院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极大地加强了学院信息的交流。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学生和教师素质教育,女口开设了“在线教室”、“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影视点播”、“学生园地”、“校友登录”等。(3)基本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如面向广大师生提供直mail服务,逐步建起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4)实现了图书资料检索借阅自动化。建有"Gdlis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拥有MEDLINE、CBMdisc和CMCC等网络版光盘数据库和大量的多媒体电子文献,自主建设有“高等医学教育专题数据库”等。(5)全面实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现有高标准多媒体教室28个,所有本专科教学都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建有网络教育学院,每年与北京高校联合招收网络教育学生近千人。(6)加强网络教学研究,承担了教育。部和省新世纪网络课程的开发课题,并建有自主开发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平台。(7)建有较为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如有学生用机房8个,300余合计算机,还建有电子阅览室和e学习室。
    2.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虽然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购买了先进的网络设备并不等于重视了校园网建设。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配合、软硬件并重,特别是关键性的应用软件配置、各类管理系统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等。(2)观念滞后、轻视管理。校园网络应用中·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需要管理、技术、观念三个到位,更需要管理、技术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然而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同志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3)缺乏对数字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系统规划。在数字化建设中往往存在着人有我有盲目借鉴的情况,缺乏对网络时代教与学
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而且各系统独立,缺乏规划和针对本校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全方位调控等措施。 

    二、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TheCampus Computing Project),是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迅速为全世界普遍接受,并引出“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各种概念。
  
    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控制和操纵整个学校的事务,包括教与学、科研、管理及技术服务。可以说,数字化校园是学校数字化建设优化和发展的最高境界。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与特征
    1.数字化校园建设目的主要是:(1)实现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科研水平;(2)实现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合理利用;(3)提高学院管理过程中和管理系统上的质量、效益、效率;(4)保证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性、安全性、科学性。
    2.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征为:(1)长期、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2)跨部门、跨软硬件平台、跨新旧应用系统;(3)整体规划、统筹兼顾、优化组合、规范实施。
    四、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1.数字化校园构建的指导思想  
    数字化校园是学生未来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和实施终生教育的最佳渠道,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唯一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以教育发展为动力,以教育改革为目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数字化校园构建的理论基础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特别要注重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然而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理论即建构主义理论逐渐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教材已经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的要求,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四化”建设:(1)资源数字化,逐步建立起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建全建好各类数据库,并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2)学习活动和管理智能化,建设学生电子档案、学籍管理、评价信息、教务管理、选课排课系统等,实现学习协作、师生信息交流等自动化;建立“一卡通”电子商务、OA系统,实现管理和生活智能化;(3)教材多媒体化,课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逐步建设有本校特色的网络多媒体教材库,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有声音、动画、图片、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图形;(4)环境虚拟化,网络是一个空间零距离、时间高度弹性的虚拟世界,为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时有一种亲临现场感,应逐步建设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图书馆等。

    3.数字化校园教学环境的概念框架

    4.数字化校园的层次结构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大致分4个层次:(1)网络基础层:校园计算机网络是数字流动和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2)网络基本服务层。(3)应用支撑层:数字化校园的核心支撑系统。(4)信息服务层校内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  
    学校门户网站作为数字化校园(虚拟大学)的总入口,为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个性化信息与服务。
   
    五、数字化校园的主要系统建设
    1.综合布线系统。包括网络布线、语音系统布线、监控报警系统布线、广播系统布线、视频会议系统布线、有线电视布线、门禁考勤系统布线等。
    2.网络中心机房。校园网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网络信息中心是整个学校的数据中心,中心机房是重中之重,要有独立的UPS配电室,恒温、恒湿,防静电、防雷,尽可能物理隔离,有标准的供电、通风、消防、安保、接地、空调系统。
    3.“一卡通’’系统。与银行系统合作实现集“身份认证”、“计算机机房计费”、“电子阅览室计费”、“食堂就餐”、“图书借阅”、“医疗就诊”’、“学籍管理”、“幸艮道注册”、“收缴学费”、“体育娱乐消费”、“校园考勤门禁”、“商店书店购物”等各项功能的智能卡,真正让学生作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
    4.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和节目源,不仅面向教学区,而且可以面向家属区开放,并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5.双向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目前高校持续扩招带来了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使用双向多媒体教学系统,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做到在同一校区不同教室之间,而且还可以在不同校区之间把任一校区教师上课的实况直播到另外一个校区,并可以达到师生同声双向交流。
    6.校园广播系统。用于各类公共信息发布、紧急事件通告、大型公共问题娱乐活动,同时提供背景音乐,创造舒适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以实现打铃、教师扩声等功能。   
    7.综合安保系统。采用模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网络的安防监控系统,形成新校区安防的三道防线:第一、电子围墙防护,第二、建筑物的出人口,第三、重点区域重点保护。
    8.门禁及考勤系统。学生宿舍、重要实验室、重要办公教学大楼等,可以使用“一卡通”门禁系统,经身份认证后方可出入,同时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对学生或教职工进行考勤。
    9.学生宿舍控水电系统。现行洗澡的方法是买票后随便洗,没有时间限制,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宝贵的水资源,而且浪费电,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时间。使用“一卡通”控水系统后,学生看着表的指针洗澡,比如一分钟一角钱,自然会很注意节约的。   
    10.数字化视频会议系统。不同校区建设带来了开会交通不便等问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可以做到两校区领导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召开相同会议,讨论有关问题,并可以进行电子表决。使用该系统还可以面向教师或面向指定班级学生开会。
    11.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

    六、数字化校园建设策略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一是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期建设。如第一期我们已实施的工程包括整个数字化校园综合布线、校园局域网建设、“一卡通”工程建设、不同校区连网等工程;第二期正在逐步建设的有教学管理系统、安防系统、多媒体素材库、双向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控水控电系统、校园广播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图书期刊等;第三期新旧校区配套数字化建设,门禁、考勤系统、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门户网站系统等的建设,网,善网络服务和数据库建设等。二是要内合外联,资源共享,优化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和购置,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三是要改革创新、继承发展,不断试验,形成特色。各学校各系科都有其长期积累下来的教育优势文化传统,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技条件下,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四是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以“一卡通”工程为龙头,全面带动数字化建设,形成学校建设中的亮点和今后发展的优势。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电子政务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的电子政务和学校的电子校务(以下统称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起步。教育部机关的办公信息网已经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高等学校的办公业务网络进行联网信息交换;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一批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招生、学历认证、科研等数据库和文件文献档案等教育信息资源库;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了电子信息网站。这些工作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效率,规范管理,加强服务,以及促进社会对教育的监督,起到重要作用。

  但从整体上看,教育电子政务还存在一些问题,服务体系不完备,信息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不畅,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应用水平不高,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安全体系缺乏,信息安全保密制度亟待完善;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目前,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还不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为了加快全国教育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教育系统的实际,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应坚持的原则

  1.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以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强化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公开性,推动教育的振兴和发展。

  2.应坚持的原则是:

  (1)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教育电子政务在我部的统一协调下,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2)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的原则。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是目的,人才、技术、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重点推进办公应用系统和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级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尽快发挥效益。

  (3)坚持规范标准,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优先采用国家标准。在教育信息化的框架下,制定教育行业规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总体目标

  建立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教育电子政务与电子校务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教育系统的办公自动化,推进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和公共服务电子化水平。
近五年具体目标是:初步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参与国家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整合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一批教育业务的监管和应用系统并发挥作用,使教育管理与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建设教育政务应用平台;完善以教育部政府网站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和公共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招生考试与就业服务系统;完成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培训体系、研发体系、安全体系和支援应急系统。

  2.主要任务

  (1) 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配合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进行教育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整合,建立教育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和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2) 教育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教育管理和服务相关的办公与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公信息系统和监管系统;开通全国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实施教育电子政务示范工程。

  (3) 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与信息服务,建立以教育部政府网站(http://www.moe.gov.cn)为核心的教育公众信息服务体系,开通部分面向教育系统和社会公众的网上24小时电子办公服务系统;建设学历认证系统、考试信息服务系统、就业咨询与服务系统等一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4) 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和公共的学校信息发布检索平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房产、科研等基础数据库以及配套的统计和应用系统。开发利用教育信息资源,为管理、教学和研究服务,部分面向社会服务。

  (5) 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实施国家政务信息标准,在教育信息化规划的框架下,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各类学校发布信息规范、教育信息编码标准、政务网络及设备参考标准和视频会议接入标准等,为全国教育系统信息联网和政务信息的共享铺平道路。

  (6) 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培养机制。采用网络课件(远程教育)、专业进修、本地培训和讲座等多种形式,逐步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技术队伍,保证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

  (7) 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制、采购和配置教育电子政务的网络信息交换加密和认证系统;建立教育电子政务的应急支援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制定应急技术方案;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法规和保密制度,确保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研究信息技术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方式方法,为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分析、数据抽样调查和数据与信息挖掘等专业的支持和服务。

  三、教育电子政务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决策,统筹规划部署。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教育部办公厅负责协调,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和推动落实。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具体实施。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2.整合资源,互连互通

  要利用国家政务网络平台,使用国家信息交换标准,实现与我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信息交换。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实现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省市教育网、校园网、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等软硬件资源基础上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要逐步规范业务流程,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快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上。

  3.示范带动,分步实施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系统各级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我部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开发,在全国选择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部门、学校进行试点,通过实施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示范项目,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4.多方投入,确保建设

  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资金,采用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做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属学校的电子政务所需资金,由各地财政解决。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证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融资、租赁等方式建设教育电子政务。对部分服务性业务可以实行合作等形式,加快建设步伐。

  要保证政务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经费,合理确定和提高应用软件的投资比重。要组织研究教育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机制,对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进行评估。

   5.强化服务,加强培训

  教育电子政务是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信息服务的意识,增加网上业务,将为社会的信息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重点之一,推动政务规范和政务公开。

  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办公应用系统的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的专业人才技术维护队伍。

  6.完善制度,保障安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国家保密局的安全管理要求,制订和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规制度和安全保密措施,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办公自动化等重要业务必须依托本单位信息技术部门和人员建设和管理。

  要建立并完善教育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系统。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加密和电子认证技术,确保信息安全。要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确保政务系统的快速恢复和可靠运行。

统一消息平台未来发展趋势

 
 
  统一消息平台从广义而言是在用户和信息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用户通过多种途径(包括通过计算机、手机、固网的信息终端等)与统一消息平台“相连”,就可以得到多种信息服务,如收发短消息、信息订制(如股市信息、航班信息等)、E-mail、天气预报等。这些是普遍的和近期可见的信息服务,未来的信息服务将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得到图像信息、声音信息、数据信息合一的信息。目前各运营者已有或正在建立基于各自网络的统一消息平台,力争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来吸引用户。但要想成功地提供和发展信息服务,还需考虑如下因素:

  传送协议的通用性:统一的消息平台之间以及平台与终端之间的底层传送协议应采用广泛应用的和较简单的协议。即统一消息平台之间应考虑平台之间的易于互联,如移动网短消息平台(网关)之间和PSTN网的综合信息平台(网关)之间的底层传送协议均采用TCP/IP协议,其上层也都采用的是基于短消息点对点(SMPP)的协议。目前,平台之间的互联只限制在本网内。使用通用的协议的意义在于为今后与其它网实现互联时从底层传送上具备了互通性,同时也使高层应用数据独立于底层传送协议,为高层应用的发展提供空间。

  终端的广泛性与统一性:这两者必不可少。统一的消息平台“这座桥梁”搭好后,用户要通过终端接入到平台才能使用信息服务。这段接入的通信协议是基于不同网的条件,其接入方式必然多种多样。要使信息服务为更多的人使用,应是越多的用户拥有这种具有通用性的终端,就会有越多的人使用由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同时,业务发展对统一的要求也逐步向高层应用渗透。以移动短消息为例,手机制造商已在考虑采用统一移动短消息格式,以使不同的机种和制式可互发短消息。另外,由于终端有其丰富多样性,实现的业务功能有所不同,因此价格也不同。从移动短消息的发展来看,近期是扩展的短消息(EMS),未来将是多媒体短消息(MMS)。出于对统一性的考虑,从制定扩展的短消息(EMS)标准开始,厂家就已经意识到要多家联合统一标准,以便推广业务。尽管如此,功能的实现仍将会有先后,但是如果后期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就会很快从过渡的不统一阶段进入较为统一阶段。这表明谁取得了主导权,谁就取得了优势。

  网络的发展要求:业务的发展使得传送数据的种类增多、数据量增大及数据传送速率要求增高。如多媒体短消息的设计主要面向2.5G/3G移动通信网络,支持在信息中包含格式化文本、高品质的图片、绘画、图形、动画、声音、话音以及视频剪辑。MMS信息除了实现在MMS移动终端之间相互传送外,还可以与电子邮件信箱直接进行传送和接收。这样,除了对终端的要求增多(如对手机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之外,对网络的带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短消息的实现需要对网络进行升级,EMS无需网络的升级,但其功能上不如MMS。当网络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反过来对应用和终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典型的例子如宽带网的发展在经过较大的投资后,铺好了“路”,具备了足够的带宽,所急需的是新的业务和新的应用,以充分利用建好的网络。为了使网络更加延伸,社区宽带网也迅速发展起来,而且接入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接近用户。

  扩展性:这主要是对统一的消息平台而言。在平台建立之初就要有应用协议接口(API),以便在增加新业务时,可以由第三方利用这个公共的接口环境,编辑生成新的业务。第三方的含义为除了建平台的一方之外的其它方,这意味着高层应用的开放已有了可能性。而且对这个接口的要求也越来越成为平台的必需要求。

  内容的多样性:与统一的消息平台相联的信息源有多种,最有代表性的是信息内容供应商(ICP)。如果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内容提供商就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运营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少对信息服务类业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上述内容中提到的用户、统一的消息平台和内容供应商(ICP)这三方只有在一个好的运营模式下才可以良性循环,即形成所谓互惠互利的价值链。例如I-mode 的运营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首先,在价值链中,由谁来付费,价值体现在哪一点,是核心问题。I-mode认为付费的是用户,而价值最大的体现点则是内容供应商,所以它通过提供平台和建立收费机制以及与内容供应商分帐的商业模式来创建“正反馈”的价值链。I-mode为内容供应商提供免费的平台,内容供应商不需要交纳任何加盟费用,另外I-mode代理内容供应商收取费用。在用户随帐单一起缴纳的增值服务费中,I-mode只收取9%的代收手续费,而将91%的费用交给了内容供应商。这种收费机制受到了广泛欢迎。再如以数据传送为优势的宽带网目前还是以上网和语音服务为主。在基础网已逐步形成并稳定的时候,如何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便成了焦点。对于宽带网,它投资比较大,短期由于没有很好的业务模式,回报与投资相比收益甚微。由此可以看出,拥有一个多方良性互动的运营模式,是信息服务能否成功推行并获得利润的关键。

  以上是在利用统一消息平台提供信息服务时应注意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对未来发展趋势有进一步的了解。总的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更加融合和更加开放的。

  在业务方面,它将进一步发展成为语音、数据、图像合一的业务及其它多种业务。各运营者通过发展多种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网络方面,各运营者除了加强本网建设外,还将与其他运营者互联互通,以便扩大各自的服务范围和优势互补。比如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目前中国移动的GSM网和中国联通的GSM网各有自己的短消息中心并且不互联,未来在确定统一的短消息平台互联标准后,两网或其它的运营者(如PSTN网)的用户之间就有可能互发短消息。

  在运营模式方面,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人们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寻找和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方式,当然这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才能够做得到。

  在投资和回报方面,运营者将从更加实际的角度来把握现有的资源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投资也将会更加慎重和理智,这样利润也会逐步增加。运营者也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管理体系(包括市场预测、开发和推广等),并逐步向国际化管理迈进,使运营的模式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此外,应把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维系好已有的用户群。

  随着我国通信领域的逐步开放和向国际化发展,促使我们要不断进行思考和调整,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还应做好迎接新竞争和挑战的准备。乐观地看,我们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及广阔的技术发展空间,相信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美好。

信息技术让教育生辉

 
 

  作为未来教育计划等教育项目的创始经理和推广者,英特尔全球教育事务总监温蒂·霍金斯女士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创新。在采访当中,记者多次听到从她口中蹦出这样的字眼:非常激动人心。或许,就是这些激动人心,让她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不断前行。

  □记者:在你的观念中,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认为在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有一个限度。你认可这个说法吗?

  ■霍金斯:我认为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当中,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手段,所以技术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有了这样一种技术,从教育的角度看,首先就是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去找到信息。

  我们现在刚开始有所理解并开始探索的一个更让人感兴趣的领域,就是如何把信息变成知识。利用这样一种技术,利用我们获取、收集和整理大量信息的能力来帮助我们人类从简单回答问题、获得信息,发展到获得更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这一方面,是我们还有待突破的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领域。

  我确实认为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有其限度,但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人永远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且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深的理解。而技术就正好打开了这扇可能性之门。我个人看来,技术应用在教育当中,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限定的边界。

  □记者:一项新技术的产生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无线网络发展后,导致移动教育的产生。请展望一下近期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对教育带来的可能的影响。

  ■霍金斯:说到无线技术,对一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我想这是一个机遇。

  无线技术可以使他们跳过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一些阶段,比如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铺设线路阶段,直接进入通过无线宽带网的形式来存取信息的时代。

  很多在其他领域得到应用而且有很大可行性的技术,目前在教育领域没有得到应用。如果能够在教育领域加以采纳,并根据教育领域特点加以改造,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变化,比如说有一些网络技术、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技术。我们刚刚开始去挖掘这方面的潜力。

  还有一方面,新的技术发展使我们获得更大的能力启动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要真正实现我们梦想中的远程教育,其中有许多网络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但在远程教育发展领域,我们同样会看到摩尔定律继续发挥作用。

  现在我们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方面及更高的可获性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些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影响,就像我们自己随时随地说话一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可以使用这样一项技术:我们不再局限于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桌面机,这样的技术我们在桌面机上、在墙壁上、在汽车上,都可以加以应用。我们随时都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去获得信息。如果这些进展能够用在教育领域,能够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的话,我是非常激动的。

  □记者:在推进教育创新过程中,有什么让你感到特别富有挑战性或者说有成就感?英特尔在中国教育领域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霍金斯:对英特尔的许多教育项目而言,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执行该项目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自2000年启动以来,在全球6大洲的28个国家,对超过100万名授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在中国,我们的未来教育计划将以现在的形式和教材为基础发展下去。

  其他方向我们可能利用互联网来扩大计划的覆盖范围,随着老师越来越多地熟悉应用这些技术,而且对这些技术越来越感到自在,将更多地利用面对面的方式对这些技术加以采用,而且我们将通过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不断挑战自我,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学习的趋势。这将是未来教育计划在中国令人激动人心的进展和下一步工作。

河南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在郑州召开

 

 

  2004年4月23日—24日,“河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 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召开。教育厅主要领导和有关处室负责人、各高等学校校(院)长、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或负责单位信息化工作的处长)、已设立国内著名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站(点)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负责人参加会议,教育部派员莅临会议指导。召开这次现场会的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几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典型引路,推动工作,努力把河南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新阶段。会议期间,蒋笃运厅长将作重要讲话,各单位交流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网络应用方面的经验,现场参观并总结推广郑州轻工业学院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应用经验,并就下一阶段网络建设方案优化与应用进行深入研讨。